《新闻晚报》:青春期夏令营不重知识重理念

  龙8国际     |      2023-01-30 22:22

  小编说明:方刚老师创办的青春期性教育夏令营,始于2013年,如今已经办了10多期了,几十家媒体做过报道。我们今天在这里与各位分享上海《新闻晚报》的报道。同样的性教育夏令营,今年将继续举办,

  虽然近年来性教育的话题在我国被一再讨论,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与此相关的内容依然处于“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状态。这也使得在安徽淮南举办、为期三天的“青春期性教育夏令营”从招生之日起,就从今年暑期名目众多的夏令营中脱颖而出,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密切关注。

  夏令营结束之后,主持该夏令营的导师、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三天的夏令营给他本人最大的感受是,现在多数家长已经过了“谈性色变”的阶段,他们认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却还不知道如何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性教育’跟‘教育’分列开来,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合适的。‘性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它要传达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理念,这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

  这是一位妈妈主动带儿子来参加“性教育夏令营”背后的用心:她上初中的儿子喜欢上了学校的“校花”,而这位“校花”在众多追求者当中,也选中了她的儿子。本来学习就不错的儿子更加发奋读书,一下子考到了年级第一名。但是这位妈妈担心,恋爱确实给儿子带来很大的能量,但中学生恋爱的不确定性实在太高,一旦儿子失恋,会不会是毁灭性的打击?作为家长,又该怎么办?

  在此之前,国内以“性教育”为主题的夏令营屈指可数。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玫玫策划了数月的北京第一个“性教育夏令营”,三个月内不足十人报名,最终宣告失败。2009年,上海举办过一个名为“儿童性教育启蒙班”的夏令营,在当时也引起不小的争议,很多家长对此都持保守态度。

  方刚告诉记者,此次夏令营能够成功举办,是因为首先获得了家长的支持。“我5月份在安徽做过一个指导老师如何对学生开展性教育的工作坊,听众当中有5位家长,孩子都是十二三岁。其中有一位家长,她担心儿子失恋该怎么办。其他4位家长也都告诉我,他们本来以为性教育是很简单的事情,想参加完工作坊,回家把学到的信息传达给孩子就可以了。但听课结束之后,他们认为自己还没办法回去讲,因为这个讲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5位家长就问我,怎么能更好地帮到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于是我们就想出了举办夏令营的办法。”夏令营采取每位学员可带一名家长旁听的形式。首批夏令营的17名学员,从11岁到15岁不等,大多是这5位家长通过口口相传的办法召集起来的。

  在三天的课程当中,方刚准备了“防范性侵犯”、“青春期的性”、“爱情是什么”这三大主题,并设计了情景剧、辩论赛、游戏、观影等多种学习形式。“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多数家长其实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谈性色变’,但确实不懂得如何给孩子完整而正确的性教育,比如如何处理孩子恋爱的问题,失恋的问题,等等。所以我说,需要接受性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很多家长。”

  夏令营三天,每天都有一个切合当天主题的观影活动。第一天的主题是“预防性侵犯”,方刚选择了韩国电影《熔炉》:聋哑学校的孩子遭到学校的校长、老师性侵犯,虽然有社会正义人士站出来为这些孩子打官司,但最终官司失败。该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结局略有修改,在韩国上映时引起极大轰动。这部影片的选择,也是三天中家长唯一对方刚产生质疑的地方:这么沉重的电影,适合孩子观看吗?

  在夏令营开始之前一天,方刚召开了17位家长的家长会。“我可以理解,一说到性教育,家长还是有些担心的。所以要先跟家长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我每天上课的内容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我的理念是什么。包括每天课程结束之后,我也会就当天的内容跟家长进行再沟通。”

  今年以来儿童性侵犯的频发引起家长的重视,所以方刚把第一天的主题定为“防范性侵犯”。“有些家长对性侵犯的形式也一知半解。比如一般认为对儿童的性侵犯就是强迫发生性行为或者抚摸孩子的隐私部位,其实还包括,成人让孩子抚摸自己的隐私部位、强迫孩子看一些色情图片、在孩子反感的情况下讨论性的话题,等等。我也跟学员们讨论什么是性骚扰的话题。班上一个学员的姓名比较特别,上来大家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一说名字,底下就有孩子偷偷地笑,给他取外号,而这个外号是跟性联系起来的。我就说,这其实就是一种性骚扰的形式,它跟性有关,而且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我强调要相互尊重:如果你想让别人用什么方式对待你,你首先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第一天课程结束后,有三四位家长问方刚:这部反映性侵犯问题的电影《熔炉》,连成人看了都觉得很难受,让孩子们看合适吗?方刚告诉记者:“我说这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教育理念,是把生活的全部——无论好的坏的都告诉孩子,还是只呈现阳光的、乐观的那一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前者。要让孩子逐渐了解生活的真面目,了解社会上确实有些不公正、不完美存在,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才会更成熟,更有判断力;而不是把家长认为不好的东西隐藏起来,然后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时,面对现实,心理上受到剧烈冲击。”

  在夏令营第一天,方刚调查了小学员们对什么话题感兴趣,结果很多学员提到希望了解一下同性恋,这让后面旁听的家长们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是他们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过滤”掉的名词。而当方刚将生命从受精卵形成到母体生产的图片展示给学员们看时,有两三个女孩子悄悄地问:怎么不是从后面出来?问了两次方刚才明白,她们认为胎儿是从肛门出生的。

  方刚说,之所以邀请家长旁听,一是打消家长们对“性教育”这三个字的顾虑,二是传达给家长正确的性教育理念。“在讲课过程中,家长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聊天、玩手机的都没有。有位家长写信告诉我,他一开始很忐忑,听了两天,感觉特别好。以前很多问题、名词,他都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跟孩子讲,但看到我能够很自然地讲出来,而孩子们都能很自然地接受,他觉得这个不好意思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位家长坦言,是他太太坚持带孩子来听课,他觉得没必要,但又不放心,所以就跟着来听。听完了,说没想到性教育竟然涉及这么多方面的内容,像性幻想、性别气质、自尊与尊重他人,等等,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

  无论是“不好意思”,还是认为性教育就是“那么点事儿”,都反映出了家长性教育理念的不足。“多数家长信奉的性教育,其实还是‘纯洁教育’,或者叫‘守贞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性是很危险的、是有伤害性的,你千万别去碰,别的你什么都不用懂,你问这么多干嘛。比较常见的就是不让孩子跟异性同伴有比较多的来往,怕‘出事儿’。但家长们没想到,现在信息渠道这么多,他们越遮着藏着的东西,孩子们越好奇,越会试图尝试,而且也会瞒着家长,导致有些女孩直到临产之前,父母才知道原来女儿不是发胖,而是怀孕了。”

  在方刚看来,性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人格教育、人生教育的一部分。方刚近年一直在性教育界积极推广他提出的“赋权型性教育”的理念:“就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应该有一个‘赋权’的过程,孩子有权利获得正确的性教育,有权利知道性是什么,男女相处是什么,然后他们才有能力来思考和判断自己应该怎样面对性的问题。对家长来说,就是要把真实的、全部的生活告诉孩子,在性教育上如此,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女孩的爱情故事:她一直暗恋一个男同学,她在纸条上告诉方刚,暗恋的感觉是很美好的,不一定非要说出来。当方刚请学员们用一种水果来形容自己眼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时,这位女生写了“猕猴桃”。

  出于对孩子“早恋”、“出事儿”的担忧,使得很多家长对性教育既重视,又“敌视”,但与此同时,他们对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却一直低估了。在第三天“爱情是什么”的主题活动中,方刚设计了“有了恋情怎么办”、“如何表白”、“被拒绝了怎么办”等话题。其中讨论最热烈的是“如何做到学习恋爱两不误”,学员们采取辩论赛的形式,并且在下半场交换立场,上半场主辩“恋爱不会耽误学习”,下半场却主辩“恋爱一定会耽误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就像这位暗恋的女孩,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的感情一样,通过纸条倾诉的方式,大多数学员都告诉方刚,如果自己现在有一份感情,他们不会选择卿卿我我,而是会像好朋友那样交往,自己的主业还是学习。学员们最终总结出来的既能谈恋爱又不影响学习的方法,包括“将恋爱作为动力,比谁学习好”,“分配好时间、精力”,“找学习好的同学谈恋爱”,“让自己更出色,让对方更爱自己”,“不要把时间用来卿卿我我”,“制定共同的大学目标”等,也都获得了坐在后面旁听的家长们的认同。

  方刚说:“这种交流是以匿名、纸条的方式进行的,跟后面的家长‘监督’完全没有关系。我想说的是,其实大多数孩子都能分得清学习和恋爱的关系,他们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是家长们以为的一旦有了感情就会分散精力,就会荒废学业。性教育在中国之所以开展得举步维艰,跟成人的这种误解、误读不无关系。”

  说到未来,方刚希望能够把性教育夏令营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办下去,使更多孩子受益。

  方刚,性与性别研究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联合国“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召集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龙8国际龙8国际龙8国际